close


心血來潮去了趟美術館,不知不覺就被這展期已經接近尾聲的展覽深深吸引,三天內跑了二次。

IMG_2527  

在分享所聞之前,大家可以先自己想想幾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是藝術呢?藝術的存在有沒有特定的形式?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 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The Art of Participation】此展覽是屬於關係美學中的參與式藝術。參與藝術作品強調的重點並不是我們以往認知的「成品」,而是參與本身和過程。若僅以定義來看,這樣無形的產物的確是有點難說服人不將它列為「活動心得」而是「藝術作品」(至少我一開始是這樣覺得)。

但我深深被這展覽給說服了。以下分享幾件我最受感動的展品

織物的回憶】(回到家才很遺憾發現忘記拍下這件展覽品了,我盡量敘述清楚點)

木製的平台上,擺著幾個日式小坐墊以及數個以深藍色布條精心綁好的大木盒。參觀者們坐在平台上,臉上流露著聖誕節拆禮物般的期待,打開一個個木盒,看完內容物與說明,再細心地把盒子綁回原狀。這些木盒裡裝載的,是一件件充滿情感與故事的織物與相片,也許是抗戰時來到台灣隱姓埋名的亡命老兵遇上了願意接受他的家庭,得來的毛衣同時溫暖了他的身與心;也許是媽媽為女兒量身打造的一件漂亮洋裝。織物,除了最基本的蔽體,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保暖,而展出的這些織物的功能已不僅僅是禦寒,更成為李明維傳播藝術的媒介,它們就像是一件件具象化的「關係藝術品」,讓觀眾在視覺上接收的同時,也獲得物品被寄予的感動與意義。

補裳計畫】

補裳人把觀眾帶來的喜愛衣物、布偶,用與原布料大不相同的鮮豔色線,進行縫補與裝飾,過程中也與觀眾聊天交流,最後再將縫補物以「縫」的方式與牆上五顏六色的線捲連結,成為裝置藝術。這些纖細而容易被忽略的千絲萬縷,就好像我們與陌生人間的萍水相逢,儘管看似微不足道,卻是美好繽紛、真實存在的。李明維以「絲、線、補」三個元素構成如此活潑奔放的作品,絲線如情如緣分,而「補」不但是在破損時的縫合,更有著增添美麗記號的用意,意即每次的相遇都是構成美好回憶的一部分。 

IMG_2443  IMG_2475    

魚雁計畫】

是否,你我心中都有一句說不出口的、來不及說的抱歉?

是否,我們在抽屜深處都有偷偷藏著那麼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

李明維打造了這樣的小木亭,人們可以在這裡寫信,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封緘、是否由美術館代為寄出,寫完將信放在亭內,供他人欣賞、閱讀。寫信,在寫(表達)與看(接收)之間,乘載著滿滿真誠情感的交流。三五人聚在這小小的亭子裡,我們不但在物理上與陌生人的距離更加靠近,藉由書寫那些平時說不出口的真心話與閱讀分享信件,在心靈上我們和陌生人的情感共鳴也被放大了。

IMG_2471

IMG_2467     

IMG_2479  

移動的花園

這是最後一項展品,移動的花園,顧名思義這些非洲菊不是被固定種植在這裡,而是每位觀眾在離開展場前,都可以挑選其中一朵帶走。但有個小條件是,在抵達你下個目的地之前,將花兒送給一位陌生人。這些花朵象徵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美麗的善意,無論是與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在回家路上把我的花送給了兩位來自歐洲的女孩,希望這朵花可以讓他們更加感受到台灣本地的歡迎之情,看著她們的表情從一開始的錯愕,到聽完解釋之後轉變成喜悅,自己心裡也是暖暖的,印度古諺所云,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大概就是這樣的意境吧。

IMG_2441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只是物質上、行為上的交流,更重要而美好的,是在關照、對話、贈與、書寫、飲食的過程中,心靈上無形的情感連結,這樣的連結便是關係建立的開始。李明維的作品將「關係藝術」這樣新興的藝術浪潮詮釋、發揮得恰到好處。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個展覽讓我了解了新的藝術型態,這些看似像活動的展覽計畫,在我心中已不只是個活動,而是藝術。

因為我在其中感受到了美,人心的美。

展覽資訊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 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The Art of Participation

 

展期: 2015/5/30~ 2015/9/6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可可爛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